2019下半年高中语文学科教师资格证面试试题(精选)第一批
扫描以上二维码
或关注济南教师资格微信公众号(zgjnjs)
回复面试试题即可查看面试试题 解析
本次教资面试试题来源于学员回忆,与真实试题存在偏差,仅供参考。
高中语文《孔雀东南飞》
一、考题回顾
二、考题解析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1.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从先秦的《诗经》起源,就拉开了中华诗歌的悠久历史和传统;中国是一个浪漫的民族,中国有很多流传久远、深入人心的民间传说和神话故事,而且大多以爱情为主题,表现的是“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这种最朴素的愿望。如果生不能做夫妻,死后也要同墓穴。这样的故事实在是太多了,“白蛇传”“梁山伯与祝英台”等,东汉末年,一个叫焦仲卿的庐江小吏,一个叫刘兰芝的贤惠女子,夫妻相爱却不能相守,演绎了一出“孔雀东南飞”的悲剧。【板书标题】
(二)整体感知
1.根据学生预习,出示课件介绍汉乐府诗歌特点及《孔雀东南飞》。
明确:“乐府”原是官署的名称,是西汉初年出现的掌管音乐的机构,后来演变成诗体的名称。魏晋南北朝时期,已完全由机构的名称变成诗体的名称。
汉乐府民歌:内容上“感于哀乐,缘事而发”,注重写实;表现形式上是杂言和五言,取代了《诗经》的四言体和《楚辞》的骚体;写作技巧上注重人物对话、人物心理和细节描写,语言朴素生动,诗末揭示写作目的。
《孔雀东南飞》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最长的一首长篇叙事诗,原题为“古诗为焦仲卿妻作”,最早见于陈代徐陵编的《玉台新咏》,是以真人真事为基础创作的,与《木兰辞》并称为“乐府双璧”。
2.教师范读,学生跟读,注意停顿、节奏,疏通文中重点字词,掌握字形字音。
明确:(1)箜篌 公姥 伶俜 葳蕤
(2)通假字:取,通“娶”。帘,通“奁”。
(3)偏义复词
便可白公姥:公姥,公公和婆婆,这里专指婆婆。
(4)古今异义词
守节情不移(古:遵守府里的规则,今:妇女不改变情操)
3.理清文章脉络,把握故事情节发展,复述选段的故事。
明确:兰芝被遣——夫妻誓别。选取部分复述。
焦母刁难兰芝,兰芝表明态度,毅然请归。焦仲卿向母亲求情无效,夫妻话别,双双“誓天不相负”。
(三)深入研读
1.以刘兰芝自请遣归的陈辞作为开篇,开门见山地揭示出她同焦母之间的矛盾。兰芝自述她十三岁至十七岁待字闺中生活的经历,意在表明什么?这是一种什么手法?
明确:运用铺陈排比,自述生活经历。
从纵的方面看,按时间顺序,刻画出了兰芝的人物形象,表现出兰芝有着良好的家庭教养及文化修养,以及聪慧多艺、勤劳能干、果断坚决——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鸡鸣入机织,夜夜不得息;妾不堪驱使,徒留无所施,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证明“女行无偏斜”,焦母对她的指责毫无道理。【板书:刘兰芝 聪慧多艺、勤劳能干、果断坚决】
从横向罗列数字看,应作为互文看,交叉表述。
2.体味焦仲卿与母亲及兰芝的对话,理解其作用。
明确:(1)通过焦仲卿之口证实兰芝是无辜被遣,表现了兰芝和焦仲卿夫妻恩爱。
(2)初次展示了焦仲卿的懦弱性格。他虽然很爱兰芝,对爱情忠贞不二,但在母亲的逼迫下,不敢反抗,只好休了兰芝,对未来还有一丝幻想。【板书:焦仲卿 懦弱】
(3)塑造了一个专横蛮狠、顽固而有心计的封建家长形象。焦母面对儿子的请求,不为所动,反而勃然大怒,“小子无所畏,何敢助妇语!吾已失恩义,会不相从许”显得专横而顽固。【板书:焦母 专横蛮狠、顽固而有心计】
(四)拓展延伸
分角色扮演,深入理解人物内心,感受人物形象。
(五)小结作业
封建时代,女子被休回家,今后的生活是不难想象的,伴随的将是屈辱、孤独和凄凉,那么兰芝回家后的生活又是怎样的呢?她和焦仲卿的结局又是如何?请同学们回去自读文中余下部分,想一想造成刘兰芝与焦仲卿爱情悲剧的原因是什么?诗中又是运用了什么表现方法来刻画人物形象的?下节课一起讨论。
【板书设计】
【答辩题目解析】
1.诗歌还有什么其他的鉴赏方式?
【参考答案】
《孔雀东南飞》是一首汉乐府婚姻爱情叙事诗,对于叙事诗的鉴赏方式主要是从语言特质、感情特质与诗人特质三个方面进行展开,一般是从修辞手法、表现手法、表达方式几个角度。诗歌常用的修辞手法主要有比喻、拟人、对偶、夸张、对比等,而诗歌表现手法主要有用典、联想、想象、烘托、渲染、象征、抑扬等。诗歌的表达方式有直接抒情、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情景交融等。而在《孔雀东南飞》本首诗歌中,出现得比较多的修辞就是对偶、铺排与对比;而在表现手法上就是以乐景写哀情(反衬);在表达方式上更多的是托物言志,特别是结尾的浪漫主义色彩。
以上就是我全部的答案,谢谢考官!
2.结合本学科,谈谈如何在课堂上激发学生的兴趣?
【参考答案】
教师如果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我觉得语文学科要想在课堂上激发学生兴趣,有以下几方面的做法:
①导入方面:有趣生动的导入能够在上课一开始就激发学生语文课堂兴趣。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用合适的导入方式。比如,这篇《孔雀东南飞》可以采用多媒体播放历史上著名的其它爱情悲剧,如《梁祝》《罗密欧与朱丽叶》。播放学生耳熟能详的视频片段,能够吸引学生对本篇课文的注意力和兴趣。
②巧妙提问:一个好的提问会牵一发而动全身,使学生的思维向纵深发展,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使课堂教学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分析《孔雀东南飞》这首诗时,可以适当提出一些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如“刘兰芝是一个温柔贤惠、知书达理的女子,如果生在现代,她的命运又会是怎样的?”这种问题的设置能够引发学生思考,课堂气氛也会活跃起来,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会浓厚。
以上就是我全部的答案,谢谢考官!
高中语文《将进酒》
一、考题回顾
二、考题解析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由杜甫的《饮中八仙歌》导入。
2.解题:将字的读音、字义并联系《诗经•卫风•氓》诗句“将子无怒,秋以为期”中“将”的意思加深对诗题的理解。【板书标题】
(二)整体感知
1.听古唱,感受诗歌的情感。请学生说说听后有什么感受。
明确:对李白的这首诗,大家都有了一个感性的整体把握,现在让我们带着这种认识齐读一遍。
(学生齐读,声调昂扬、激越)
疑问:大家读得慷慨激昂,让人听了不禁热血沸腾。但我们都知道诗人的情感是丰富的细腻的,此诗文中作者的情感是不是仅仅只是慷慨激昂,我们的朗诵是不是就只用一种昂扬的调子呢,这样是不是对诗文的理解有点肤浅呢?
2.背景了解,教师给大家提供一段背景材料:
《将进酒》约作于公元752年,李白当时与友人岑勋在嵩山另一个好友元丹丘的颍阳山居为客,三人登高饮宴,人生快事莫过于此,但此时正值李白“抱用世之才而不遇合”之际——公元744年,唐玄宗“赐金还山”。此后李白仕途失意,生活困苦,流离漂泊。
(三)深入研读
1.请一位同学朗读一遍李白的这首诗,让其他同学注意他朗读时的字音和节奏,明确个别字词读音。
2.讨论问题,理解诗意和诗人情感变化。
(1)宴饮后的李白可能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并说出你的依据是什么?
学生讨论后老师明确:
形象:大醉,酣卧不起。
理由:他喝酒喝的太多。“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将进酒,杯莫停。”“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
(2)李白为什么要这么狂喝痛饮啊?从诗歌的内容里,你能找出原因吗?
学生讨论后明确:
①可能是酒逢知己千杯少。
②“销万古愁”,也就是借酒消愁。
(3)好友相聚,本来是人生快事;宴逢知己,更应该把酒言欢。李白却为何有违常情,不喜反愁呢?
学生讨论后老师明确写作背景进行解释。
(4)播放朗诵录音,让学生找出李白的愁怀在诗中具体表现为怎样的情感变化过程及相关的句子。【板书:愁→悲-乐-愤-狂】
(5)全班分两部分,再次有感情地朗读全诗,体会作者情感。
(四)巩固提高
全诗紧紧围绕一个“酒”字,感情跌宕起伏:悲伤——欢乐——愤激——狂放,而这所有的情感又都是基于一个“愁”字,作者因愁而悲叹时光易逝,因愁而纵酒作乐,因愁而慷慨愤激,也因愁而狂放失态。读李白的这一首《将进酒》饮酒诗确实能让我们产生的审美感受,但李白的狂歌痛饮毕竟还是一种消极行为。这种豪放不羁的洒脱一但与酒结缘是要以付出生命的健康为代价的。所以,敬其人,好其诗,却不可模其行。正所谓美酒诱人,可不要贪杯呦!
(五)小结作业
小结:依据板书总结今天所学内容。
作业:请学生在李白广为传诵的名句中找出自己最喜欢的诗句,并说出在这名句后,自己感受到怎样的一个李白。
【板书设计】
【答辩题目解析】
1.意象是什么?结合本首诗歌,请你谈谈如何对“意象”进行教学?
【参考答案】
①意象简单说来包括“意”和“象”两部分。“意”指主观意识,“象”指“客观物象”,合起来即是指:在诗歌中打上了人的主观意识烙印的客观物象。意象虽说是外来词汇,但意象法却是中国诗歌的传统手法之一,诗经里面就大量使用意象。楚辞里面的香草美人之喻更是自觉地将意象的使用纳入了有明显理论倾向的美学追求。到了唐诗宋词元曲的时候,意象的使用已相当成熟和科学了。
②文中主要围绕“酒”这一意象进行教学,从诗中发现“酒”,体会“酒”的情感。体会“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将进酒,杯莫停。”“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等诗句中的“酒意”。进而,组织学生体会作者的感情跌宕起伏:悲伤——欢乐——愤激——狂放。
以上是我的全部答案,谢谢考官。
2.请说一下本诗的创作背景。
【参考答案】
唐玄宗天宝三年(744年),诗人李白被排挤出长安后,又重新踏上了云游祖国山河的漫漫旅途。本文作于天宝十一年(752年)。此时距李白被唐玄宗“赐金放还”已有8年之久。这一时期,李白多次与友人岑勋(岑夫子)应邀到嵩山另一好友元丹丘的颍阳山居为客,三人登高饮宴,借酒放歌,以抒发满腔不平之气。
以上是我的全部答案,谢谢考官。
高中语文《拿来主义》
一、考题回顾
二、考题解析
【教学过程】
(一)新闻导入
1.出示电视剧《琅琊榜》引进到韩国和《来自星星的你》引入我国的新闻。
2.提问学生:“你们对这种文化引进和输出有什么看法?”
过渡语:“那我们来看看鲁迅先生对文化的输入和输出又是怎么看的?一起进入今天课文。”【板书课题】
(二)初读感知
1.学生通读全文,然后教师播放课文录音。教师强调要读出讽刺的语气。
2.请学生思考并与同桌讨论这几段文字主要在论证什么观点。
3.学生会回答出:主要论证什么是真正的拿来主义。
过渡语:“那我们来看看作者是怎样去论证他的观点的?”
(三)深入研读
将学生分成四人一组,去找出作者所使用的论证方法。
1.教师带领学生分析第一段中比喻论证方法的使用。
明确:比喻论证,把文化遗产比作大宅子。把对文化遗产的三种态度分别比作“孱头”“昏蛋”和“废物”,而这三种对待大宅子的人又分别对应对待文化遗产的三种态度:孱头——懦弱无能,不敢面对。昏蛋——不分好坏,全盘否定。废物——不分好坏,全盘接受。
2.学生自主分析第二段中的比喻论证。
明确:鱼翅——文化遗产中的精华部分,鸦片——文化遗产中精华与糟粕并存的东西,烟具——文化遗产中的旧形式,姨太太——纯粹的糟粕。对应的四种态度:吸收(使用),批判地吸收,作为史料存放,坚决抛弃。【板书:孱头 懦弱无能;鱼翅 精华;鸦片 糟粕;烟具 旧形式;姨太太 纯粹的糟粕】
3.比喻论证有什么作用?
明确:比喻可使语言生动;描摹可使语言形象;反语可使语言辛辣;夸张可使事物在变形中现出真相。这几者结合起来,更能使作者的感情和态度融入语言,从而使语言生动形象,辛辣有力而又意味深长。所有这些都加强了对待文化遗产的错误态度的讽刺与奚落。化抽象为形象。显示讽刺的魅力。
4.再读课文,带着辛辣讽刺的语气。
5.让学生阅读最后一段。提问学生:“拿来”者应具备怎样的素质?
明确:沉着、勇猛、有辨别、不自私。
6.提出问题让学生自由讨论和发言。“我们对待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应该是怎样的态度,怎样才能做到真正的拿来主义?”
明确: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板书: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7.学生再次读全文,注意读出讽刺意味。
(四)拓展延伸
1.谈谈在全球化的今天,我们应该怎样处理好传统文化和外国文化的关系。
明确:学生自由发言,教师可播放相关文化引进与输出的资料。
(五)作业小结
小结:鲁迅的文章往往具有深刻的含义,需要我们细细体味,慢慢咀嚼。
作业:找出鲁迅其他的文章读一读。用比喻论证去写一篇议论文论证你的观点。
【板书设计】
【答辩题目解析】
1.本篇课文理解起来有些难度,请问在讲解时要注意什么?
【参考答案】
①对于核心价值的突破。我将《拿来主义》的核心价值定位在“语言的形象化表达与深层意味”上,对于“形象化表达”,采用“形象—还原—比较法”进行突破,也就是让学生找到运用比喻论证的句子后,将它们还原成一般的抽象的说法,再与原来的形象化的说法来比较,当然,这不是我的首创,我是从郑桂华老师教《呐喊自序》中得到启发,“拿来”而已。对于“深层意味”的把握,主要采用示范赏析、自主赏析和质疑解疑三个方法来完成。以“语言”为核心而又不停留于“语言”上,从“为文”探讨“为人”,提倡“语言是胸怀与智慧的表现”!
②强调生活性。我设计了三道拓展延伸题:思考——阅读——辩论三部曲,从文本延伸到生活与社会、延伸到书籍与网络、延伸到个人能力与素养的发展,目的都是为语文学习引进活水,让学习与生活接轨,让“课本只是例子”。
以上就是我全部的答案,谢谢考官!
2.这篇杂文在写法上主要有什么特点?
【参考答案】
本文以小见大,就近取譬,用细小的、人们熟悉的事物作比喻来阐明一个抽象的深刻的道理。对于批判继承这样的重大问题,如果摆开阵势铺开来谈,在千把字的杂文中几乎是不可能谈好的。作者通过比喻来谈,化抽象为具体,化艰深为浅显,化枯燥为生动,使读者一读就懂,为之折服。
在文中为我们提到了闭关主义、送去主义、送来主义、拿来主义,介绍了闭关主义的危害,如被人侵略,用武器打开国门,分析了送去主义的荒谬,最后提出,我们真正需要的是拿来主义。
在本文中,不仅整个比喻(“大宅子”)是贴切的,而且每一局部的比喻也是贴切的。用“孱头”“昏蛋”“废物”来批判三种对待文化遗产的错误观点和态度;用“鱼翅”“鸦片”“烟灯和烟枪”及“姨太太”来比喻文化遗产中的三种组成成分;用“占有”“挑选”“创新”来说明批判继承文化遗产的三个步骤,都十分贴切,丝丝入扣。
以上就是我全部的答案,谢谢考官!
关注济南教师考试网(微信号zgjnjs),考生如需进一步及时获取教师考资格试资讯,查看更多信息请访问济南教师资格考试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