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资格

首页 > 教师资格 > 考试题库 >

2023年山东省教师资格笔试每日一练答案【5.23】

济南中公教育 2023-05-24 16:40:16 中公在线咨询在线咨询

参考答案及解析

科目一(1-3)

1.【答案】D。中公教育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学生观的内容。学生是发展的人是指:(1)学生的身心发展是有规律的;(2)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3)学生是处于发展过程中的人。其中,学生是处于发展过程中的人,也就意味着学生还是一个不成熟的人,是一个在教师指导下正在成长的人。学生是不是生活得很有趣味,是不是学得很好,是不是健康成长,是不是幸福欢乐,都与他们所在的学校和所遇到的教师有极大的关系。题干中,教师不能因为小峰此刻的学习成绩不好,就告诉小峰不必在意文化成绩,而是应该帮助小峰树立学习的信心。因此,D项表述错误,与题干相符,

A项:教师应该是学生的良师益友,因此可以先和小峰建立信任,再寻找适当的教育时机。A项说法正确,与题干不符,排除。

B项:学生是发展的人,教师帮助学生分析原因所在是正确的行为。B项说法正确,与题干不符,排除。

C项:教师应该帮助小峰树立学习的信心。C项说法正确,与题干不符,排除。

本题为选非题,故正确答案为D。

2.【答案】D。中公教育解析:本题考查“以人为本”的学生观。“以人为本”的学生观包括学生是发展的人、学生是独特的人和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其中,学生是独特的人包括:(1)学生是完整的人;(2)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的独特性;(3)学生与成人之间存在着巨大差异。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的独特性是指每个人由于遗传素质、社会环境、家庭条件和生活经历的不同,而形成了个人独特的“心理世界”,他们在兴趣、爱好、动机需要、气质、性格、智能和特长等方面是各不相同、各有侧重的。素质教育要求教师正视学生的个别差异,克服按照统一标准和尺度去衡量学生,追求完全趋同、整齐划一的弊端,须根据学生各个方面的情况因材施教。题干中,由于学生在兴趣、爱好、动机需要、气质、性格、智能和特长等方面是各不相同、各有侧重的。这就要求,老师在教育教学的过程,必须要意识到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独特性,并且因材施教。D项正确。

A项:学生与成人之间存在很大差异,学生的观察、思考、选择和体验都和成人的明显不同。所以,“应当把成人看作成人,把孩子看作孩子”。因此,教师在教育过程中要做到换位思考。反之,不能用自己的视角和观念思考和评价学生的想法和行为,这样不但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反而会伤害学生的心灵。与题干不符,排除。

B项: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包括:(1)每个学生都是独立于教师的头脑之外,不以教师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2)学生是学习的主体;(3)学生是责权的主体。与题干不符,排除。

C项:学生是完整的人是指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往往仅把学生作为受教育的对象或学习者来对待,忽视学生身心的整体性,这是不恰当的。其实,学生并不是单纯的、抽象的学习者,而是有着丰富个性的、完整的人。老师要把学生作为完整的人来看待,还学生完整的生活世界,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给予学生全面展现个性力量的时间和空间。反之,老师不能割裂学生的完整性。与题干不符,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D。

3.【答案】A。中公教育解析:本题考查的是职业理念中学生观之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知识点。为了促进学生个性发展,教师需要培养学生敢于质疑的精神,创设开放的课堂教学情境;尊重学生个性,根据个体差异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教师要多研究学生的性格、气质、意志、兴趣等个性,再根据其个性特点施以恰当的教育方法。题干中每次老师提问,小虎总爱抢着回答,但基本上都答错。针对小虎这样的特点,老师应该引导小虎多加思考。综上所述,A项正确。

B项:题干并没有体现小虎是缺乏作业练习导致问题答错的。与题意不符,故排除。

C项:教师需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不能出现错误就横加批评。与题意不符,故排除。

D项:教师对学生举手置之不理会严重影响其学习积极性。与题意不符,故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A。

科目二(4-10)

4.【答案】A。中公教育解析:本题考查的是问题解决的影响因素,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主要有问题情境、定势与功能固着、酝酿效应、原型启发、个体的智力水平、性格特征、认知风格和世界观等。

选项A,人们把某种功能赋予某物体的倾向称为功能固着。当个人熟悉了某种物体的常用或典型的功能时,就很难看出该物体所具有的其他潜在的功能。在功能固着的影响下,人们不容易摆脱事物用途的固有观念,从而直接影响问题解决的灵活性。题干中,用火把取暖、照明,却没想过用火把驱散野兽,说明只能想到火把典型的取暖和照明用途,忽略了火把潜在的驱散野兽的功能。故本题选择A选项。

选项B,原型启发是指从其他事物或现象中获得的信息对解决当前问题的启发。其中具有启发作用的事物或现象叫原型。

选项C,有人反复探索个别问题的解答而毫无结果时,把问题暂时搁置几小时、几天或几星期,然后再回过头来解决,这时常常可以很快找到解决方法。这就是酝酿效应。

选项D,定势指重复先前的操作所引起的各种心理准备状态。在环境不变的条件下,定势使人能够应用已掌握的方法迅速解决问题。而在情境发生变化时,它则会妨碍人采用新的方法。消极的思维定势是束缚创造性思维的枷锁。

选项B、C、D均与题意不符,故本题选A。

5.【答案】D。中公教育解析:思维具有两个特性,分别是概括性和间接性。思维的概括性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1)思维反映的是同一类事物共同的、本质的属性(2)思维还可以反映事物的内部联系和规律。思维的间接性是指不是直接通过感觉器官而是通过其他媒介来认识客观事物。题干中,人们总结出“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这条规律,体现的是思维的概括性。

6.【答案】D。中公教育解析:发散思维是指人们解决问题时,思路向各种可能的方向扩散,从而得到多种答案。题干中“一题多解”和“一事多写”就是为了锻炼学生的发散思维。

7.【答案】B。中公教育解析:无意想象是没有预定目的,不由自主产生的想象。读小说是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因此不可能是无意想象。再造想象是依据词语或符号的描述、示意在头脑中形成与之相应的新形象的过程。看小说时头脑中形成相应形象的过程是再造想象。创造想象:是按照一定目的、任务,使用自己以往积累的表象,在头脑中独立地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幻想是创造想象的一种特殊形式,是一种指向未来并与个人的愿望相联系的想象。

8.【答案】B。中公教育解析:想象的功能有三种。第一,预见功能,是指想象能预见活动的结果,指导人们活动进行的方向。第二,补充功能,是指在现实生活中,有许多事物是人们不可能直接感知的,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可以借助想象,弥补人类认识活动的时空局限和不足,超越个体狭隘的经验范围,扩大人的视野。第三,替代功能,是指在现实生活中,当人们的某种需要不能得到满足时,可以利用想象从心理上得到一定的补偿和慰藉。题干中,考古学、地质学中结合想象还原古环境、古地貌,是为了弥补人类认识活动的时空局限和不足,体现的是想象的补充功能。因此,本题选择B。

9.【答案】B。中公教育解析:无意想象,又称不随意想象,是没有预定目的,不由自主产生的想象。课文中描述的火烧云是看到景象之后不由自主的想象到的情景,属于无意想象。

10.【答案】中公教育解析:

(1)明确记忆目的,增强学习的主动性。

(2)理解材料的意义,少用机械记忆。

(3)对材料进行精细加工,促进深度理解。

(4)运用组块化策略,合理组织材料。

(5)运用多重编码方式,提高加工质量。

(6)注重复习方法,防止知识遗忘。

相关推荐:2023山东教师资格考试每日一练【5.23】

扫码关注公众号:济南中公教育

(更多教师招聘公告信息及时关注)

 猜你喜欢

查看更多

 大家都在看

备考公开课
山东公职类备考公开课
点击查看

教师资格<

招考信息

考试公告 报名入口 准考证打印 成绩查询 面试公告 资格认定公告 考试动态 信息汇总

报考指导

阅读资料

考试题库

各项目入口一键直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