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山东省教师资格笔试每日一练答案【4.27】
参考答案及解析
科目一(1-4)
1.【答案】D。中公教育解析:本题考查《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08年修订版)的相关内容。
选项A,教育事业是指当人们摆脱进行该活动的无计划、无组织状态,把教育活动从其他的社会活动中分离出来,划分成一个独立的社会部门,并经由专人去进行时,这种活动便成了一种事业,即教育事业。当教育活动成为一种事业以后,便有了完善的组织机构、活动规章、各项制度规则、人员责任等等,从而使其具有组织的严密性,活动的系统性,人员的规范性,评价的制度性,时间的秩序性等等。
选项B,学生一般指正在学校、学堂或其他学习地方受教育的人,而在研究机构或工作单位(如医院、研究所)学习的人也自称学生,以前与学生的性质相似的还有徒弟、弟子等等。根据学习的不同阶段,我们可以把学生分为:幼儿园学生、小学生、中学生(初中生、高中生、中专生)、高等院校学生(专科生/高职生、本科生、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等等。
选项C,家长,旧称一家之主,指父母或其他监护人。一般指未成年人的父母或监护人(自然人)。一般指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或者孩子的长辈。其并非法律术语,学校常见称呼,但与法律上的监护人或法定代理人的范畴比较近似,属于监护人或法定代理人的一部分。
选项D,自身,意思是自己;亲自。
题干中,“为人师表”对教师工作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教师要坚守高尚情操,在各个方面率先垂范,做学生的榜样,以自己的人格魅力和学识魅力教育影响学生。所以为人师表是教师处理其与自己的关系时所应遵循的原则要求。选项A、B、C均与题意不符,故本题选D。
2.【答案】D。中公教育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教师职业道德的概念。
A选项,教师理念即教师职业理念,指的就是教育观、学生观和教师观的同一体现,是对教师专业的看法与态度。
B选项,教师态度是教师职业道德的构成要素之一,对工作认真负责的态度是教师的重要心理品质。
C选项,教师情感属于教师专业素养之一,是教师必须具备的情绪情感素质。
D选项,教师职业道德,简称师德,是指教师在其职业生活中,调节和处理与他人、与社会、与集体、与工作关系所应遵守的基本行为规范或行为准则,以及在此基础上所表现出来的观念意识和行为品质。
综上所述,教师从事教育活动的过程中形成比较稳定的道德观念和行为规范符合教师职业道德的概念。故排除ABC三项,本题答案选择D项。
3.【答案】D。中公教育解析:本题考查教师职业道德特征。教师职业道德是在教师劳动的过程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作为道德,它既有一般社会道德的特征,也有其他职业道德共有的特征,更有教师职业道德自身的特点。(1)教师职业道德适用的针对性;(2)教师职业道德要求的双重性;(3)教师职业道德内容的全面性;(4)教师职业道德功能的多样性;(5)教师职业道德行为的典范性;(6)教师职业道德影的广泛性和深远性。
选项A,严肃性不是教师职业道德的特点,为干扰选项。
选项B,从教师职业道德的影响这一角度来看,教师职业道德具有一定的广泛性和整体性,教师职业道德的影响比其他职业道德更具深远性。教师的思想道德不仅影响在校学生,而且会通过学生和家长影响整个社会。教师职业道德的深远性,一是指每个教师对学生的影响是整体的;二是指教师对学生班级的影响具有集体性,三是指教育工作需要广义的教师集体的通力合作才能完成。
选项C,复杂性是教师的劳动特征不是教师职业道德的特征。
选项D,教育对象的主体性、教师工作的复杂性和创造性本身,要求教师在职业道德意识上有更高的自觉性。自觉性是教师职业情感和职业行为的基础,价值取决于奉献教书育人的神圣职责也要求教师具有高度的责任感和自觉性。
职业道德意识是教师在对教师职业道德进行认知的基础上而萌发的认同并践行职业道德规范的心理意向。大多数教师基于自身对于教育的信仰和追求,往往对自身也有较高的自觉要求。因此,很多教师从一定程度上将自己的劳动喻为“良心活”。故本题选择D。
4.【答案】C。中公教育解析:本题考查的是素质教育的内涵。素质教育倡导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权利,强调在教育中使每个人都得到发展,而不是只注重一部分人,更不是只注重少数人的发展。我们强调的是:“一种适合儿童的教育,而不是挑选适合教育的儿童。”
因此,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题干中描述李老师差别对待学生,没有做到一视同仁,也没有面向全体学生。C 项正确。
选项 A,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实施素质教育就是通过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的有机结合,来实现学生的德、智、体、美等方面的全面发展。A 项不符合题目要求。
选项 B,素质教育是立足于人的个性的教育。人与人之间在基本素质大体相同的基础上,每个人由于先天禀赋、环境影响、接受教育的内化过程等方面存在诸多差异,存在多样的个性,我们把人的个性看作是人性在个体上的反映,是共同性与差别性的统一。B 项不符合题目要求。
选项 D,新课改的教学观要求教学要从“教育者为中心”转向“学习者为中心”,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D 项不符合题目要求。
综上所述,本题答案为 C。
科目二(5-10)
5.【答案】C。中公教育解析:本题考查构成课的基本组成部分中讲授新教材的含义。课的基本组成部分有:(1)组织教学;(2)检查复习;(3)讲授新教材;(4)巩固新教材;(5)布置课外作业。其中讲授新教材是最基本的部分。因此C选项说法正确。
A选项,组织教学是课前做好教学准备工作,为授课做好准备,而非讲授新知识,因此A选项不符合题干。
B选项,检查复习是复习检查旧知识,为学习新知识做好准备,而非讲授新知识,因此B选项不符合题干。
D选项,布置课外作业是在新知识讲解结束后进行的,而非讲解新知识,因此D选项不符合题干。
因此A、B、D选项不符合题干,C选项说法正确。
6.【答案】C。中公教育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布置课外作业的作用。
选项A,补充课堂内所学的知识。补充指的是用新的增加物来加强或增加一个组或一群人。
选项B,强化课堂内所学的知识。强化指的是能够增强反应频率的效果。根据不同标准,强化分为不同类别。
选项C,加深课堂内所学的知识。加深指的是程度增加。
选项D,延续课堂内所学的知识。延续指的是照原来的样子持续下去。
布置课外作业的作用在于巩固和加深课堂内所学的知识,帮助学生加深理解课堂所学的知识并掌握技能和技巧。故本题选C。
7.【答案】C。中公教育解析:本题考查操作性条件作用的基本规律。
选项A,正强化是指给予一个愉快刺激,从而增强其行为出现的概率。
选项B,负强化是指撤销一个厌恶刺激,从而增强其行为出现的概率。
选项C,惩罚分为正惩罚和负惩罚。正惩罚是指当有机体做出某种反应以后,呈现一个厌恶刺激(如体罚、谴责等),以消除或抑制此类反应发生的概率。负惩罚是指取消某种喜爱刺激或剥夺某种权利,以消除或抑制此类反应发生的概率。
选项D,自我强化是指人能观察自己的行为,并根据自己的标准进行判断,由此强化或惩罚自己。
题干中,当学生作业出现错题,给学生呈现厌恶刺即“把题做十遍”,以减少学生作业出现错题的概率,属于正惩罚,故选择C选项。
8.【答案】C。中公教育解析:本题考查桑代克的学习规律。桑代克根据自己的实验研究得出了准备律、练习律和效果律。
选项A,练习律指的是对于学习者已形成的某种联结,在实践中正确地重复这种反应会有效地增强这种联结。
选项B,失用律属于本题干扰项。
选项C,准备律指的是在进入某种学习活动之前,如果学习者做好了与相应的学习活动相关的预备性反应。
选项D,效果律指的是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所得到的各种正或负的反馈意见会加强或减弱学习者在头脑中已经形成的某种联结。
题干中描述王老师让学生预习就是为了让学生做好准备,故体现的是准备律,故本题答案为C。
9.【答案】D。中公教育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德育原则。德育原则有导向性原则、疏导原则、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的原则、知行统一原则、因材施教原则等。
选项A,导向性原则是指进行德育时要有一定的理想性和方向性,以指导学生向正确的方向发展。
选项B,因材施教原则是指进行德育要从学生的思想认识和品德发展的实际出发,根据他们的年龄特征和个性差异进行不同的教育,使每个学生的品德都能得到更好的发展。
选项C,疏导原则是指进行德育要循循善诱,以理服人,从提高学生认识入手,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使他们积极向上。
选项D,尊重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是指既要尊重信任学生,又要对学生提出严格的要求,把严和爱有机结合起来。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说:“要尽量多的要求一个人,也要尽可能地尊重一个人。”马卡连柯提出的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的原则,要求既要尊重信任学生,又要对学生提出严格的要求,把严和爱有机结合起来。
综上所述,题干中考查尊重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这一原则的理解,故选项A、B、C不符合题意,因此本题选D。
10.【参考答案】
案例中,陶行知的做法体现了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的原则、疏导原则、因材施教原则。
①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的原则既要尊重信任学生,又要对学生提出严格的要求,把严和爱有机结合起来。陶行知遇到学生打架,及时制止但没有当面呵斥,事后也没有直接批评,做到了严慈相济。
②疏导原则要求教师要循循善诱,以理服人。陶行知没有惩罚学生而是用给学生糖的方式,给学生摆事实、讲道理,使该学生积极向上,运用了疏导原则。
③因材施教原则是指进行德育要从学生的思想认识和品德发展的实际出发,根据他们的年龄特征和个性差异进行不同的教育,使每个学生的品德都能得到更好的发展。材料中陶行知先生能够根据做到了解事情真实原委,根绝该学生的实际情况,针对性的对其进行教育,做到了因材施教。
总之,陶行知正确的德育方式值得我们学习。
扫码关注公众号:济南中公教育
(更多教师招聘公告信息及时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