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下半年初中语文学科教师资格证面试试题(精选)第二批
扫描以上二维码
或关注济南教师资格微信公众号(zgjnjs)
回复面试试题即可查看面试试题 解析
本次教资面试试题来源于学员回忆,与真实试题存在偏差,仅供参考。
本次教资面试试题来源于学员回忆,与真实试题存在偏差,仅供参考。
初中语文《醉翁亭记》
一、考题回顾
二、考题解析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春暖花开的季节,正是外出旅游踏青的好时机。我们之前游赏了清幽寂静的小石潭,观赏了行为壮丽的岳阳楼,今天老师再带大家去安徽滁州的醉翁亭游览一番。现在,请一位学生带领我们回顾一下上节课学习的词汇,分享你学习实词、虚词词汇的方法。【板书标题及作者】
(二)整体感知
1.学生齐读课文(配乐),巩固文言字词的掌握程度。
2.“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找出文中的游览路线?”
明确:环滁——琅琊山——酿泉——醉翁亭【板书:路线:环滁——琅琊山——酿泉——醉翁亭】
(三)深入研读
1.多媒体展示课文相关景物图片,提问:我们沿途都领略了哪些迷人风光呢?现在请同学参照课文内容和图片来说一说。
明确:朝暮之景——四时之景。【板书:风景:朝暮之景——四时之景】
2.小组讨论,本文不过四百多字,却写出了复杂多变的景物,展现了如此美好的风光,作者写作手法上有什么特点呢?结合《岳阳楼记》学习的骈文特点。
明确:这是一篇游记散文,却大量地运用了骈偶句,加强了韵律美。像“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这样的句子,完全是骈文的写法。作者控驭自如,出语自然,浑然天成,毫无雕琢的痕迹,给文章增添了华丽之美。与《岳阳楼记》不同的是,本文运用骈句,除了句中自对、两两相对外,还注重大量运用虚词。全文用了21个“也”字,用了25个“而”字,把诗一样齐整的句子断开,让它带上散文的韵味。这样整散结合,使文章既有诗的意境,又有散文的美感。如“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两句,去掉“而”字,就变成了诗句;加上“而”字,就变成了文句。“而”字的使用,加强了回环咏叹的意味。
3.学生自由读,提问:如果用两个字概括这篇文章思想感情的话,你会选哪个字?
明确:醉、乐。
4.从文中勾画出写“醉”“乐”的句子,说说作者是因何而“醉”?又在“乐”些什么?
明确:这是一篇优美的抒情散文。以思想感情——一个“乐”字贯穿全文,层层展开记叙:山水乐——四时乐——宴酣乐——禽鸟乐——游人乐——太守乐,但本文表述主题的方式是含蓄深沉的。醉翁把“与民同乐”的济民之情隐含在描写叙述之中,没有一语道破,而是在醉中写乐,在乐中写醉,因而才留下了“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的千古名句。全文结尾处,更用“醉能同其乐”一句将“醉”和“乐”统一起来,画龙点睛般地道出全文的主旨。【板书:与民同乐、积极乐观】
(四)拓展延伸
欧阳修被贬,尚能与民同乐,你从中有何感悟?
明确:无论在何种人生境地,都不应该沉溺于个人得失,应采取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尤其是当代青年,在竞争的大潮中更易受到挫折,要想成就一番事业,必须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胸怀与气度。
(五)小结作业
小结:今天,我们随着欧阳修游览了滁州,观赏了琅琊山优美的风光,探寻了古人足迹,开拓了视野,增长了见识,希望同学们今后既读万卷书,也行万里路,成为知识渊博,阅历丰富的人。
作业:根据《醉翁亭记》的内容,完成下列对联。
上联:________________ 下联:岳阳楼上范仲淹作文寄情
下联:范仲淹先天下而忧 下联:__________________
【板书设计】
【答辩题目解析】
1.请你简单说一说本篇文章的教学思路?
【参考答案】
在课程之初,我采用了谈话法和复习导入法进行了新课导入,可以借由踏青吸引同学们的注意力,然后将本单元的其他课文进行了一个简单地带过,再请同学们来总结一下上节课的学习内容,从而引出本课学习,在学生进一步读完课文,巩固生字词之后,我会引导学生根据课文大意说一说欧阳修的出游路线,营造一种轻松愉快的氛围,带领学生学习欧阳修的出游类游记。然后我会通过出示一些风景图片,引导同学们根据课文概括欧阳修沿路游览的风景是什么样子的,在描述风景的同时也要注意文章写作手法的分析。在讲解完风景图之后,要进一步分析文章的思想情感,即作者沉醉山水,与民同乐的思想情感。最后可以结合作者的生平经历,让同学们谈一谈自己对欧阳修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的看法,进一步体会文章所抒发的思想情感。最后,以填写一副对联作为作业,结束课堂。
以上就是我的全部回答,谢谢各位考官!
2.谈谈本文的醉翁之意在何处?
【参考答案】
这是一篇文辞优美的山水游记,但读罢却又让人觉得不仅仅是在记山记水,而是融入了作者许多的思想情感。作者自己坦言“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那么,怎样理解这“醉翁之意”呢?它是一种消极的情绪还是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只有结合本文的创作背景,才能准确把握“醉翁之意”。如前所述,“庆历新政”的失败,使北宋丧失了一次变法图强的机会。范仲淹向宋仁宗所陈“十事”,包括改革官制、选贤任能、严肃法纪、强兵富民等,都无法实现。对此,范仲淹以耿介拔俗之质“进亦忧,退亦忧”,而欧阳修以宽和仁爱之心“与民同乐”,二人行为模式不同,其精神实质是一样的。相比之下,欧阳修的表现更体现了儒家的传统思想,如《尚书》所言:“德惟善政,政在养民。”所以,“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更在乎“乐民之乐”,这样理解才算把握了本文的主旨。
以上就是我的全部答案,感谢各位考官!
初中语文《湖心亭看雪》
一、考题回顾
二、考题解析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知道哪些描写西湖美景的诗句吗?(“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看来同学们的积累可真不少,刚刚同学们分享的诗句有描写西湖晴天的景色、雨后的景色、春天的景色等等,今天呢,我们来学习一篇文言文,一起来欣赏一下西湖雪后的景色吧。【板书课题】
(二)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注意重点字读音。
明确:毳(cuì)沆(hàng)打更(gēng)
2.教师范读,引导学生注意划分朗读节奏。
3.指名读,读准字音,并划分朗读节奏进行朗读。
4.齐读文章。思考:文章写了一件什么事?
明确:写了作者在西湖看雪景的经历。(“崇祯五年十二月,余往西湖。”“独往湖心亭看雪”)
(三)深入研读
1.自读诗歌,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小组合作讨论:作者在西湖看到了什么样的雪景呢?
明确:“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雪后的西湖一片寂静。【板书:寂静】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雪后的西湖(湖面上)冰花一片弥漫,天和云和山和水,天光湖色全是白皑皑的。【板书:白雪皑皑】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湖上的影子,只有一道长堤的痕迹,一点湖心亭的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舟中的两三粒人影罢了。显出一派冷清的景象。【板书:冷清】
2.这几句写雪景,有什么特点?
明确:写西湖雪景,文字简练朴素,不加渲染。这是用了白描的写作手法。【板书:白描】
3.作者前往湖心亭,发生了一件什么事呢?
明确:当作者前往湖心亭时,湖心亭已经有两个人在了,这两个人已经铺好毡子,温好酒。他们相见聊了天,并一同尽情饮酒。
4.怎样理解舟子的话“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思考:作者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
明确:作者是一个有闲情雅致的人,是一个超凡脱俗、孤高自傲的文人雅士。在白雪皑皑、空寂的西湖前往湖心亭看雪,可以知道作者的孤傲,也体现了作者清高自赏的感情和淡淡的愁绪。
(四)拓展延伸
背诵柳宗元《江雪》,思考:它与本文在描写手法上有什么不同?
明确:描写手法上,本文使用的是白描手法,而《江雪》主要用的是烘托手法。
(五)小结作业
小结:学生谈收获,教师总结。课文的白描手法,高度抽象、概括,宛如中国的山水画,寥寥几笔,却能传达出景物的奇妙之处。
作业:1.搜集描写西湖的古诗文。2.试用白描手法写一种景物。
【板书设计】
【答辩题目解析】
1.本文运用舟子的话有何用途?
【参考答案】
《湖心亭看雪》这篇文章的末尾处,作者写到“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其中,舟子说作者“痴”,体现了俗人之见,他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痴迷于世俗之外的雅情雅致,作者引用舟子的话包含了对“痴”字的称赏,同时以天涯遇知音的愉悦化解了心中的淡淡愁绪。又说还有像作者一样“痴”的人,这样写的作用实际上是为了突出作者的“痴”。“喃喃”一词,形象生动地写出了舟子自言自语、大惑不解的状态。除此之外,从舟子的这句话也更能够体现作者当时的心境,体现了作者湖心亭观雪的孤傲性格和落寞孤寂。
以上就是我全部答案,谢谢考官!
2.请你简单介绍一下白描这一写作手法。
【参考答案】
“白描”作为一种表现方法,是指用最简练的笔墨,不加烘托,描画出鲜明生动的形象。文字简练朴素,不加渲染,这种写作手法就是白描。如张岱的《湖心亭看雪》:“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湖上的影子,只有一道长堤的痕迹,一点湖心亭的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舟中的两三粒人影罢了。白描写作手法有以下特点,一是不写背景,只突出主体;二是不求细致,只求传神。由于白描勾勒没有其它修饰性描写烦扰,故作者能将精力集中于描写人物的特征,往往几句话,几个动作就能画龙点睛地揭示人物的精神世界;三是不尚华丽,务求朴实。
以上就是我全部答案,谢谢考官!
初中语文《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一、考题回顾
二、考题解析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解释标题:“破阵子”为词牌名,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为本词题目。本词是辛弃疾寄予好友陈亮(陈同甫)的一首“壮词”,那么这首词又有何特点呢?通过今天的学习来了解。【板书标题及作者】
(二)整体感知
1.学生先自由朗读,把不理解的字词结合下文注释解决。
【明确】在学生的朗读过程中,教师注意倾听学生的朗读发音、节奏、情感等的体现情况。
2.老师范读,提醒学生注意划分节奏、停顿符号。
【明确】根据学生易读错的地方,教师范读,过程中要注意强调,让学生能够把握正确读法,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3.学生齐声朗读,老师进行点评。
【明确】根据教师的范读,让学生再一次有感情地朗读全词,通过多次反复诵读能够为下文内容的学习奠定基础。
4.结合注释疏通词意,初步体会诗人情感。
【明确】结合文意,能够体会到作者想要建功立业,报效国家的爱国情感。
(三)深入研读
1.本词的上下片各写了什么内容?请同桌间互相讨论并派代表回答。
【明确】上片通过沙场点兵场面的描绘,表现了将士昂扬的斗志。包括酒后挑灯看剑、号角声起、烤熟的牛肉分给部下、军营奏乐等壮观的场面。【板书:沙场秋点兵、豪迈场面】
下片通过想象,表现主人公收复中原、报效国家的宏愿,结句“可怜白发生”写理想不能实现的愤慨。【板书:可怜白发生、冷酷现实】
2.如何用一个字概括这首词?请独立思考并踊跃发言。
【明确】“壮”。【板书:壮】
3.作者通过梦境描写驰骋沙场的场面,这里用到什么表现手法?小组内部交流讨论并派代表回答。
【明确】本词通过梦境回顾了他当年抗击金兵的情形,描绘了义军雄壮的军容和英勇战斗的场面,从中又添加了想象;结句“可怜白发生”写理想不能实现,用了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板书:虚实结合】
4.读完全词感受到作者怎样的情感?请自由发言。
【明确】有想要收复中原、报效国家的宏愿,但又有理想不能实现的愤慨。
(四)巩固提高
PPT展示辛弃疾作此首词的背景,学生自主阅读并自由发言说出感受,这样能够加深学生对辛弃疾的认识,更深层次地体会他壮志难酬、报国无门的情感,起到升华情感的作用。
【明确】这首词是作者失意闲居信州(今江西上饶)时所作。辛弃疾21岁时,就在家乡历城(今山东济南)参加了抗金起义。起义失败后,他回到南宋,当过许多地方的长官。他安定民生,训练军队,极力主张收复中原,却遭到排斥打击。后来,他长期不得任用,闲居近二十年。
公元1188年,辛弃疾与陈亮(即陈同甫)在铅山瓢泉会见,即第二次“鹅湖之会”。此词作于这次会见又分别之后,词人写下这首壮烈的词寄送给友人陈亮。
(五)小结作业
小结:至此,分析完了这首词,了解到词人辛弃疾的报国宏愿及其理想不能实现的愤慨,这也是这一“壮词”的特点。下面再齐读一遍全词,再次感受语言特点。
作业:饱含情感背诵诗词;搜集辛弃疾其它诗词进行对比阅读,看看它们在内容和情感上有什么区别,下节课一起分享交流。
【板书设计】
【答辩题目解析】
1.说说你对辛弃疾及豪放派的理解?
【参考答案】
辛弃疾,原字坦夫,后改字幼安,号稼轩,山东东路济南府历城县(今济南市历城区遥墙镇四凤闸村)人。南宋豪放派词人、将领,有“词中之龙”之称。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同时辛弃疾还是南宋爱国词人,一生力主抗金。
豪放派,是形成于中国宋代的词学流派之一。北宋诗文革新派诗人如王安石、苏轼、苏辙都曾用“豪放”一词衡文评诗。第一个用“豪放”评词的是苏轼。豪放词的特点大体是创作视野较为广阔,气象恢宏雄放,喜用诗文的手法、句法写词,用事较多,不拘守音律。
北宋豪放词,主要体现为封建体制下受压抑个体的心灵解放,而南宋的豪放词则将词人个体的命运与国家民族的命运紧密结合,进一步拓展了词的表现领域,提升了词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以上就是我全部的答案,谢谢考官!
2.谈谈在教学本词时是如何使用的“诵读法”的?
【参考答案】
“诵读法”是一种传统的经久不衰的语文教学方法,是我国古代语文教育中值得借鉴的成功经验之一。对于现代中学语文教学而言,“诵读法”在规范语言、提高阅读水平和作文能力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首先,先让学生自由朗读,把不理解的字词结合下文注释解决。在学生的朗读过程中,教师注意倾听学生的朗读发音、节奏、情感等的体现情况。接着,老师范读,提醒学生注意划分节奏、停顿符号。根据学生易读错的地方,教师范读,过程中要注意强调,让学生能够把握正确读法,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最后,学生齐声朗读,老师进行点评。根据教师的范读,让学生再一次有感情地朗读全词,通过多次反复诵读能够为下文内容的学习奠定基础。
在本词的学习中的采用的“诵读法”,能够培养学生语感及对古文的品析鉴赏能力从而更加深刻地理解本词主旨,体会词人情感。
以上就是我全部的答案,谢谢考官!
关注济南教师考试网(微信号zgjnjs),考生如需进一步及时获取教师考资格试资讯,查看更多信息请访问济南教师资格考试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