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下半年初中地理学科教师资格证面试试题(精选)第一批
扫描以上二维码
或关注济南教师资格微信公众号(zgjnjs)
回复面试试题即可查看面试试题 解析
本次教资面试试题来源于学员回忆,与真实试题存在偏差,仅供参考。
本次教资面试试题来源于学员回忆,与真实试题存在偏差,仅供参考。
初中地理《经线和经度》
一、考题回顾
二、考题解析
【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情景导入。2015年5月12日15时05分在尼泊尔(北纬27.8度,东经86.1度)发生7.5级地震,震源深度10千米,地震引起了全世界的震惊和同情。如果你们是救援小组,需要了解地震发生地区的具体情况,该如何做?(学生发言后,教师导入新课)
环节二:新课教学
1.经线
【教师活动】展示经纬仪,在经纬仪上指示经线但不说出定义,请同学概括什么是经线。
【师生总结】在地球仪上,连结南北两极半圆形的弧线叫作经线,又称子午线。
【学生活动】
(1)分别请学生上讲台来用准备好的彩线标示出两条经线。
(2)请学生在自己制作的小地球仪上,用彩色水笔画出2~3条经线。
【教师活动】教师到各小组巡视,辅导同学。同时提问:这些经线有什么特点?(展示经纬仪并提示:从经线的形状、长度的变化规律、指示方向等总结)
【学生回答】
(1)经线的定义:连接南北两极,并垂直于纬线的半圆。
(2)经线的特点:①指示南北方向;②每条经线都是一个半圆;③所有经线的长度都相等。
【学生活动】请学生画出任意一条经线,并观察所画的经线是否符合以上特点。
【过渡】在你们自制的地球仪上可以画出无数条经线,为了区别这些经线,我们给他们确定了不同的度数,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经度。
2.经度
(1)经度及其规律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在地球仪上找出0°经线的位置,追问学生:它经常被人们叫做什么名字?
【展示图片】展示有关格林尼治天文台的图片或影像。
【师生总结】国际上规定,通过英国伦敦格林尼治天文台旧址的那条经线为0°经线,又叫做本初子午线。
【学生活动】
①在地球仪上查找格林尼治天文台的位置,并在自制地球仪上标示出0°经线(本初子午线)。
②经度是从0°经线开始的,其度数变化有什么规律?(教师引导学生自西向东转动地球观察)
【教师总结】按规定0°经线以东称为东经,0°经线以西称为西经,经度的变化规律就是从0°经线向西和向东到180°经线经度逐渐增大。
(2)东、西半球的划分
【学生活动】
①在地球仪上找出东经30°、西经30°、西经150°、东经150°这几条经线。
②在自制地球仪上画出东经90°、西经90°和西经180°这几条经线。
【教师引导】观察东经30°和西经150°、西经30°和东经150°这两组经线都有什么特点?它们是不是分别构成了经线圈?任何一条经线都可以找出与之相对应的一条经线和其构成一个经线圈。每个经线圈都可以把地球分为两个均等的半球,同学们想想看哪条经线圈最适合作为划分东西半球的分界线?(学生讨论)
【师生归纳】以西经20°和东经160°这两条经线所组成的经线圈,作为划分东西半球的界线。因为这个经线圈大部分通过的是海洋,这样就避免了把非洲、欧洲等一些国家分在不同的半球上给带来的不便。
环节三:小结作业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课重点内容。
课后作业:课后按照课堂所学方法,自主预习纬线和纬度的相关知识。
【板书设计】
【答辩题目解析】
1.对比说明经线、纬线的特征。
【参考答案】
2.简述板图板画的意义。
【参考答案】
板图板画在地理教学中十分重要,也是地理教师的基本技能。其意义体现在:
(1)简单明了,重点突出。
(2)揭示事物之间的内部关系。
(3)利于反映地理事物的发展变化过程。
(4)直观教学,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5)利于化难为易。
(6)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地理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7)板图可增加课堂的美感,树立教师的威信。
初中地理《世界石油宝库》
一、考题回顾
二、考题解析
【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视频导入:课件播放关于伊拉克战争的视频和CCTV-1关于“伊朗核问题”的报道。教师引导提问:录像所报道的是什么事件?发生在哪个地区?二战后,除了“伊拉克战争”和“伊朗核问题”以外,中东地区还有哪些备受世界关注的事件?中东为什么一直受到世界的关注?从而引出课题。
环节二:新课教学
1.石油之“产”
【教师活动】展示《波斯湾地区的国家及石油分布图》《全球石油储量比例图》。
提问:
(1)找出波斯湾地区的国家有哪些?
(2)找出哪些国家的石油资源比较丰富?
【学生回答】
(1)伊朗、伊拉克、科威特、沙特阿拉伯、巴林、卡塔尔、阿拉伯联合酋长国、阿曼八个国家。
(2)沙特阿拉伯、伊克、伊朗、科威特和阿拉伯联合首长国石油比较丰富。
【教师活动】展示《全球石油储量》《产量及出口量比例图》,并出示材料:波斯湾地区现已探明的油田有150个,85%的油井为自喷井,世界20个特大油井这里就占了14个。这里的石油不仅有储量大,油质好的特点,而且还有埋藏浅,油层厚,距海近等有利于开发的优条件。结合材料思考下列问题:
(1)波斯湾地区为什么是“世界石油的宝库”?
(2)概括中东石油的特点。
【师生总结】因为波斯湾地区是世界石油储量最大的地区。中东石油的特点:储量大,产量高,出口量大,优质好,埋藏浅,油层厚,距海近等。
【过渡】波斯湾地区丰富的石油资源并不都是当地8个国家自己用,而是向外输出。
2.石油之“销”
【教师活动】提问:为什么要向外大量输出?
【学生回答】虽然石油储量丰富,但本地区工业还不发达,人口少,各国的石油消耗不大,石油有大量剩余。便利的交通为石油输出提供了保障。
【教师活动】如果你是日本、中国、美国、英国石油公司的决策者,要从中东进口石油,最短航线需要经过哪些海峡、海洋、运河?“波斯湾石油外运航线”有哪些?
【学生活动】根据地图,归纳完成下表:
【教师活动】提问:为什么向西的需要两条路线?为什么这些国家石油需求量那么大呢?
【学生回答】因为他们是发达国家,工业化水平高。
【教师总结】石油在能源供应领域占主导地位。而发达国家石油消费约占世界总消费的80%。而且石油不仅是燃料,还是工业产品的原料,是“工业的血液”,黑色的金子。
3.石油之“利”
【教师活动】指导学生阅读书本,说一说:依靠石油出口的巨额收入,波斯湾沿岸国家采取了哪些措施来改变生活?
【学生活动】石油的生产和销售,给当地带来了巨大的财富。改变了世代居住在这里的阿拉伯人的生活。他们用石油换来的财富建设学校,完善医疗设施和住宅,发展现代化的工农业,人们的生活水平有了显著的提高,并大力发展旅游业和商业。
【教师活动】展示材料,思考:石油带给波斯湾地区的国家除了滚滚而来的财富外,又给他们带来哪些困扰和忧患呢?
材料一:争夺石油资源的图片。
材料二:沙特的一位国王曾说:“石油使我们一夜之间从骆驼变为开凯迪拉克。难道石油枯竭之后,我们还能退回到骑骆驼的时代吗?”
【学生回答】各国因争夺石油而中突不断。石油是不可再生资源,并非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4.石油之“忧”
【教师活动】组织学生以前后四人为一小组,用5分钟时间讨论:石油资源总有开采完的一天,波斯湾沿岸的国家将来的出路在哪?
【学生活动】自由发言,运用前面所学知识进行解释。
【教师总结】寻找新的经济发展方式,积极开发新能源。树立节约、保护资源的意识,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环节三:小结作业
课后小结:请学生回顾总结本节课的知识要点。
课后作业:课下利用网络资源搜集相关资料,了解中东地区的淡水之争、宗教之争、领土之争。
【板书设计】
【答辩题目解析】
1.分析中东的人文地理特征。
【参考答案】
(1)阿拉伯人和伊斯兰教为主的社会
人种以白色人种为主,半数为阿拉伯人,以阿拉伯人为主的国家被称为阿拉伯国家。是伊斯兰教、基督教、犹太教的发源地。
(2)畜牧业和灌溉农业
①畜牧业:比较发达,游牧为主。安卡拉羊毛和阿富汗紫羔皮最为著名。
②种植业:分布在河谷平原和绿洲地区,枣椰是绿洲农业的代表植物,椰枣是伊拉克特产。
2.如何让学生更加积极地完成作业?
【参考答案】
作业能够帮助学生巩固知识,检测课堂所学。因此,作业布置尤为重要。为了让学生更加积极地完成作业,我认为可以做到以下方面:
(1)改变作业的布置方式。传统的作业方式如:抄、写、算等简单地重复性作业,学生在写作业的过程中容易失去激情和兴趣。因此,需要改变作业的布置方式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比如可以设置查相关资料的作业,但要注意要规定清楚具体要查的内容,也要给学生留有发挥的空间。也可以组织学生走访本地区景点,分析某处地貌形成所受的内外力作用,这样就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2)建立作业与学生之间的联系。学生不爱做作业的原因还包括作业离学生的生活较远,因此老师在布置作业时可以从学生的角度去思考,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或者创设一个适当地情境,引导学生深入情境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这样也可以调动学生写作业的积极性。
初中地理《冷湿的自然环境》
一、考题回顾
二、考题解析
【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图片导入。出示林海雪原、雾凇、东北三宝等图片吸引学生学习兴趣,进而引入本课。
环节二:新课讲授
1.东北的自然环境
【教师活动】出示东北地区地形图,引导学生小组讨论东北的位置范围、地形、主要河流等。引导学生思考下列问题:
(1)东北的地理位置特征和所含省份。
(2)找出东北的主要地形区及位置,并指出山脉走向。
(3)思考该地区东北部平原为何被称为三江平原?流经东三省的主要河流有哪些?
【学生活动】讨论思考并回答问题。
【教师总结】东北位置范围包括黑龙江、吉林、辽宁及内蒙古高原东部;主要有山地、平原;黑龙江、乌苏里江、松花江、鸭绿江、嫩江、辽河等流经其中。
2.东北气候特征
【教师活动】展示《中国1月平均气温分布图》《中国干湿区图》,引导学生思考东北主要自然特征。
【师生活动】学生思考,教师指导并总结为:冷湿。
【教师活动】展示“吉林雾凇”照片,引导学生思考东北地区冷湿的原因。
【学生回答】东北地区纬度高,位于我国最北部,冬季寒冷。
【教师提问】结合东北平原和华北平原分布示意图,思考为什么两地降水量差不多,但东北比较湿润?
【师生总结】东北地区气温低,蒸发量较少,故而形成冷而湿的自然环境。
3.冷湿地理环境对生活生产的影响
【教师活动】播放《东北风情》纪录片,组织学生分组讨论下列问题:
(1)冷湿的地理环境造成了东北人怎样的生活方式?
(2)冷湿的地理环境对东北的农业生产有什么有利和不利影响?
【学生活动】按照地理小组,分组讨论5分钟。
【师生总结】
生活方式:烟囱安在山墙边,窗户纸糊在墙外边。四块瓦片头上戴,反穿皮袄毛朝外。大缸小缸腌酸菜,十七八岁的姑娘叼烟袋。宁舍一顿饭,不舍二人转。
有利影响:雨热同期,夏季气温高,白昼长,日照时间充足,作物一年一熟;冬季低温寒冷,病虫害少。
不利影响:热量不足,沼泽、冻土、盐碱地不利于作物生长与农业发展。
环节三:小结作业
小结:请学生分享本节课的收获。
作业:课下搜索东北的其他民俗风情并为东北设计适宜的旅游项目,下节课交流分享。
【板书设计】
【答辩题目解析】
1.东北农业发展的区位因素。
【参考答案】
自然因素:气候为温带湿润、半湿润季风气候区,雨热同期,但易受低温冻害影响;地形以高原、山地、平原为主,西部高原地势平坦,降水较多,有适宜发展畜牧业的优质草原牧场,东北部和西部平原广阔适宜发展种植业,四周多山地,森林资源丰富可发展林业;土壤多为黑土,土层深厚,有机质含量高。
社会因素:人口方面,地广人稀,人均耕地面积多;其他方面,技术先进,市场广阔,交通便利。
2.学习本节课,除了帮助学生扩充知识储备外,还有什么意义?
【参考答案】
学习我国的区域地理特征不仅是为了给学生呈现分析我国各区域的思路,帮助学生构建地理思辨思维,为今后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更重要的是带领学生了解我国疆域辽阔、地大物博的特点,培养国家自豪感。同时可以帮助学生提高学习地理的兴趣,认识地区差异及东北地区特点,培养热爱家乡、关心其他地区发展情况的热情,培养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敬畏自然、热爱环境的人地关系理念。
关注济南教师考试网(微信号zgjnjs),考生如需进一步及时获取教师考资格试资讯,查看更多信息请访问济南教师资格考试网